七O年代兴起的 “现代民歌” 运动, 可以说是一种偶然, 但卻也是一种必然的发展。 当时的年轻人多半沉迷于西洋的音乐, 而不听国语歌曲, 然而, 在一次淡江大学所举办的西洋演唱会中, 一位名叫李双澤的学生, 带着可口可乐冲上表演台大问:「 喝的是可口可乐、 听的是西洋音乐, 请问我们自己的歌在哪里?」
因这个事件所掀起的论争, 如野火般蔓延开来, 人们开始思索“唱自己的歌”的意义, 并进一步掀起创作 “自己的歌” 的风潮。
在这股风潮下, 许多年轻人怀着理想, 写出一首首文学气质浓厚、 又充满着青春气息的校园民歌, 不知不觉中创造了一段属于自己的历史, 为流行歌坛划下崭新的一页。
作者: 徐志摩 作曲: 李达涛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而最新的研究成果是,圣约翰学院的那座著名的叹息桥,才是徐志摩心中的康桥。据说前两年在剑桥大学的图书馆里,新发现了徐志摩写给印度诗圣泰戈尔的一封信的底稿。在这封信中,徐志摩提起了他在剑桥的生活时说:他每天要从“国王”走到圣约翰,在叹息桥上叹息事态纷争,有时一个人去有时则陪别人去。似乎只有在这座桥上,徐志摩才抒发出内心深处的情感失意,以及由此而生的那份对自己的怅然的忧伤心结和对林徽音的无奈的不舍情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